在两宋的漫长岁月里,国祚长达三百一十九年。谈及两宋,人们往往有一种印象,那就是军事上的疲软。确实,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似乎难以让人记住有什么震撼人心的战役。但若我们客观看待历史,不难发现,宋朝的天空也曾星光闪耀,涌现出众多英勇的将领。精兵良将亦不在少数,唯独缺少那种统帅十万大军的顶级名将。
在公元960年,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,顺势建立了北宋王朝。不久之后,他巧妙地解除了将领的兵权。北宋初年,统领十万大军的将领极为罕见。即便是声名显赫的杨家将中的杨业老将军,也只是战场上的骁勇之将,能率领万余兵力已然是他的极致。
曹彬、潘美和李继隆,是北宋前期的军中巨擘。曹彬,被誉为北宋最优秀的将领之一,他曾两度统领数十万大军,战绩却引人深思。他曾披星戴月,率领庞大的军队征战沙场,但战争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
首次南下征讨南唐,曹彬担任主帅,成功俘虏李煜,赵匡胤全权信任,授权其统领二十多万大军。第二次为雍熙北伐,曹彬再度担任重要角色,任东路主将,统领十万兵马,成为整个北伐的主力所在。
北雍熙年间,曹彬率军征战,表现令人大失所望。他的决策不仅未能战胜耶律休哥,反而诸多令人费解的举动,使得战场形势每况愈下。曹彬轻率冒进,连基本的粮食补给都准备不足。面对部下的北上请求,他难以有效约束,军队秩序混乱。更糟糕的是,当耶律休哥发起反击时,曹彬竟然不顾士兵安危,独自逃跑。这一举动导致了岐沟关之战的惨败,让人不禁对曹彬的指挥能力产生质疑。
在雍熙的北伐之战中,曹彬遭遇惨败,即便是昔日以强势闻名的西路军也无法挽回局面。尽管潘美将军在南汉战役中曾率领数十万大军所向披靡,也曾于雁门关之战中以英勇的战绩击溃契丹精锐骑兵,但他不在的战术位置令人生憾。假如当年的北伐由他负责东路军的指挥,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战果。
李继隆的武艺非凡,与耶律休哥交手时双方势均力敌,相较曹彬更胜一筹。然而,他的军队规模未曾达到十万之众。尽管在雍熙北伐之后,宋、辽两国战火不断,但并未出现重大的战略对抗。在唐河之战和徐河之战中,李继隆所率领的兵力仅万余人。他虽英勇善战,却未曾统领大规模的军队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,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利。
北宋中期,曹玮和狄青英勇非凡,但在统领十万大军级别的战斗中却显得捉襟见肘。在与西夏的战争中,虽然常常声称对方动员了数十万大军,但实际上能集结三四万兵马已属不易。无论是好水川、三川口还是定川寨的战役,宋军都是以一万多人应对。西北的地形复杂,不利于大规模的军队行动。
北宋末年,童贯统帅三十万大军,形势不容乐观。他消灭了方腊领导的起义军,但之后的战绩却令人失望。1122年的北伐中,童贯践行“海上之盟”,率领数十万大军对抗北辽的残兵败将。然而,宋军不堪一击,被对方反杀,名将种师道、杨世可、辛兴宗、刘延庆等西军精英几乎瞬间溃败。
北宋、南宋时期,十万大军级别的名将稀缺。南宋初期虽名将辈出,但真正能统领十万之众、担纲大战争战的将领却寥寥。公允而言,仅有张浚堪称此级别名将。
在西线战场上,吴玠与吴璘兄弟负责防守。他们率领万余兵力展开作战。而刘锜,虽出道顺利却经历了一段波折后重新崭露头角。不过因为他并无自己的核心团队,使得其在指挥时遇到诸多挑战。当他在陕西指挥曲端率领的泾源军时,大部分军队最终选择了投降金国。而在顺昌之战中,情况有所不同。王彦率领的八字军成为了主要力量,虽然人数不多,却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。
刘光世,人称长腿将军,统领的军队最多时达五万之众。韩世忠的账面数据为六万,但实际兵力只有三万。张俊同样号称拥有六万大军。而在淮西之战中,只有当杨沂中和韩世忠合力,宋军才集结了十三万兵力。论能力,张俊较刘光世稍胜一筹,但其中的水分也不容忽视。
岳飞虽勇冠三军,但因资历尚浅,岳家军的实际兵力究竟如何?若仅计算核心岳家军的兵力,能否突破十万大关?若算上各地打着岳家军旗号的义军,人数恐怕会直线上升,突破几十万大关。但若严格依照朝廷的饷银记录计算,兵力则在六万左右,尚不足十万。
中兴时期的四位杰出将领中,岳飞的出身背景较为平凡,并非出身于西军。他是被赵构亲自提拔起来的,尽管他的资格相对其他名将较低。在岳飞接近统领十万大军之际,即公元1137年,刘光世因故被解除了兵权。赵构有意将拥有五万之众的刘家军交给岳飞掌管,然而这一计划却被张浚和秦桧暗中阻挠,最终未能如愿。
南宋初,张浚堪称独树一帜的将领,他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,无人可匹敌。与其他中兴名将相比,他的地位更胜一筹。然而,张浚的才华更偏向于治理民政和锤炼军队,而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。
在公元1130年的富平之战中,张浚统帅下的十万大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。仅仅四年后,张浚再次挺身而出,担当起指挥重任,于淮西抗击金与齐国的联军。这次,他调动了韩世忠、刘光世、张俊和岳飞等多路军队。然而,并非所有将领都积极响应。刘光世和张俊表现得较为消极,让张浚倍感压力。而岳飞与韩世忠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苦苦支撑前线。此时,金太宗逝世,这可能影响了金军的战略决策,最终促成了金军的撤退。
公元一一六三年,张浚挂帅北伐,带领李显忠和邵宏渊等人率领的宋军十几万大军对抗金国。然而,尽管张浚担任着旗帜性的角色,却无法调和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。这场纷争最终导致了符离之战的失败,签订“隆兴和议”的尴尬结局。
南宋中期,韩仛胄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发起北伐行动。尽管他志向远大,但由于指挥能力的不足,原本雄心勃勃的开禧北伐竟然变成了金国的一场南征。他的三路大军接连溃败,将领的首级甚至被送到金国示众。最终,南宋被迫签订嘉定和议,金国的地位也从原本的叔叔辈提升到了伯父辈。
南宋时期,孟珙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,被誉为机动防御大师。在南宋联合蒙古灭金的重大事件中,孟珙并未指挥过十万级别的庞大军团,他的战斗风格以防御为主,从不贸然进攻。而在南宋端平北伐之际,虽然赵葵率领六万大军北上取得了所谓的“端平入洛”,孟珙并未参与其中,但依然令人对他的战略眼光及才智感到钦佩。
原蒙古与南宋交锋长达数十年,名将辈出,如孟珙、王坚等人虽英勇善战,却未曾指挥过十万大军级别的战役。贾似道执政时期,唯一一场十万级别的战斗,即是丁家洲之战。然而,这场战役中,宋军共投入十三万兵力,最终却遭遇覆灭的命运。
驾驭十万大军的将领,究竟是何等人物?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,拥有这样的力量意味着什么?然而,在两宋时期,这种级别的名将尤为稀缺。这样的领袖不仅需要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意志,同样需要得到君主的雄心壮志和信任。这种信任与合作的结合,缺一不可。他们能够集结庞大的军队,形成强大的战斗力,这样的实力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。在整个国家的存亡安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他们的事迹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篇章。
在古代战争中,将领常自称为统帅数十万大军的主帅,动辄提及百万之众,实则多为夸大之辞。真正的实力聚集于一将之手,意味着王朝的全部武装力量集中在一人之掌控之下,皇权自然难以安心。在古代,将领们动辄声称自己统领数十万大军,甚至百万大军。但实际上,这样的说法往往只是夸大其词。试想,如果真的有一位将领能够掌握整个王朝的武装力量,皇帝又怎能放心地将如此巨大的权力交于一人之手?这样的局面无疑是对皇权的一种挑战。
在明朝初期,军队实行的卫所制度融合了军事与农业,当时军队的规模更是高达两百万人之多。只有寥寥数人如徐达、冯胜、傅友德以及蓝玉,得以统领十万规模的军队征战四方。虽然李文忠和沐英也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但由于时代名将众多,他们的机会便被淹没其中。
这些英勇的将领——卫青、霍去病以及戚继光,他们并不擅长指挥十万大军级别的战役。尽管卫青和霍去病在对抗匈奴时,能够深入大漠进行追击,他们的成功关键在于拥有精锐的骑兵,而非单纯的人数比拼。而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,仅以三千之众,成功镇守蓟门。经过几次打击,使得蒙古不敢南下侵犯。然而,一旦遭遇大规模战役,戚继光的威名虽盛,却难以建立新的功勋。
昔日清朝盛世,国力雄厚,然其出兵之数却鲜有逾十万之众。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准噶尔,首次仅领兵六万,第二次方才勉强凑足十万大军。雍正之后,军队规模更为有限,岳钟琪领西路军,人数维持在四万,傅尔丹掌北路军,兵力仅有两万,已然成为西征之极限。乾隆南征北战,征伐缅甸、越南时,军队数量亦是三四万之众。
在宋朝成立之际,实行的是一种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军队的构成主要以招募的士兵为主,难以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,这给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在宋朝初期,禁军只有二十万的规模,然而到了后期,号称的兵力竟高达八十万,这其中不乏许多名不副实的空饷。
南宋之际,靖康之变后,北宋的军事政治秩序瓦解,然而国家重文轻武的大政方针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。因此,在皇帝与文臣的眼里,武将始终难以获得完全信任。当时,规矩之下,拥有十万兵力的将领,其存在对王朝统治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,朝廷绝不可能放任其自由发展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成为了维护王朝稳定的重中之重。
曹彬与潘美的统领之权超过十万大军,除了赵匡胤的信赖,还因他们尚未在军中建立深厚的势力。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不久,就轻松解除了兵权,将昔日义社十兄弟排除在外。曹彬与潘美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有限,赵匡胤能够轻松驾驭他们,因此放心地将重任交付。
宋朝赵匡胤之后,帝王缺乏真正的雄才大略,对武将的戒备更为森严。皇帝内心不安,忧虑宋朝会成为短命的王朝,武将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。因此,南宋时期,除了文官之外,罕见有指挥十万大军作战的将领,朝廷对此限制也限制了他们的成长。